- 重庆拉卡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支付方式在居民消费中的改变
- 发布时间:2023/3/19 8:52:17 阅读:30次
- 在经济学中,传统的理性人假设,人们对于等额金钱的态度是一致的,所以人们在决策时不会受到其来源以及形式的影响。而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赌场赢利效应,人们更容易将意外之财花费掉,且在使用意外之财的时候更加追求风险。不同来源的金钱往往用于不同的消费目的。如辛苦劳动所得的常规收入,通常用于日常实用性消费,而非劳动所得的意外之财,则倾向于享乐消费。所以,人们对于等额金钱的态度并非完全相同的。
在支付金额上,发现存在信用卡溢价现象,即购物者使用信用卡支付时比使用现金支付时支付意愿更高。支付意愿是指人们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反应了消费者对它们的主观价值。虽然,相比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具有场合限制,也就是需要能提供信用卡支付的相关服务,如有刷卡机。但是研究发现,即使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他们将使用哪种付款方式,仅出现信用卡标志,也会增加了他们愿意支付的金额,但分解策略可以减弱信用卡的作用。
在支付类别上,人们更愿意使用现金来支付生活必需品,而使用信用卡来支付享乐品。另外,相比现金支付,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支付时,会冲动购买较大比例的不健康食物。在大多数研究中,与现金支付相比,信用卡支付已被证明增加了计划外支出或享乐主义支出。
然而,在购买立即消费的食品方面有一个例外。在这种情况下,现金支付增加了选择不健康、放纵的食物的可能性,因为这种类型的消费提供了一种即时的情感修复,可以缓解因放弃现金而造成的痛苦。
个体在日常消费活动中逐渐习惯某种支付方式,并在记忆中建立它与消费之间的联结关系,如果这种联结是积极的(如便利性等),那么这种支付方式就会成为激活消费意愿的线索。反之,就会抑制消费行为,从而表现出支付效应的逆转现象。
支付痛苦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情境下,进行现金或非现金付款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考虑获得物品的效益,那么支付痛苦应该是多余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心理上会经历这种痛苦呢?这是因为,支付痛苦可以抵消在消费时评估成本和收益时产生的偏差,否则人们将会出现长期超支的状况。
也就是说,消费过程中的这种快乐,会因考虑支出成本而减少。另外,来自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为支付痛感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发现:现金支付会激活右侧负责消极情绪加工的脑岛,说明与其他支付方式相比,个体在使用现金支付时产生了更高的消极情绪体验(即支付痛苦)。生理性痛苦可能会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最新研究发现身体痛苦可能通过占据大脑的认知资源,来缓解个体支付痛苦,从而进行更多的消费和获得更多的钱。
电子支付方式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通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中国人进行消费的支付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电子支付以其高效性,便捷性逐渐取代传统的现金支付,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主要支付方式。在中国,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由于与智能手机绑定,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进行支付,智能手机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钱包”使用。人们已经习惯无现金生活,这种现象在年轻群体中更为明显。
在我国使用比较多的电子支付方式是移动支付,其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移动支付方式是指在无线和其他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应用下,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对商品、服务、账单进行支付的过程;而狭义的移动支付则仅指用户通过移动支付支付工具如手机上的各类支付软件来实现支付。形式可以是扫描商家的二维码,输入相应的金额后,输入密码进行支付,也可以是商家去扫描顾客的条形码,进行免密支付。
条件理论认为,如果支付方式与消费密切相关,这种支付方式的存在或信号提示可能会激活消费者一系列行为,从而增加消费动机,消费金额和消费概率,并减少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决策时间。从这个方面来看,由于电子支付操作简单,快捷,方便,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并在心理上形成了积极的联结,因而其可能成为激发购买意愿的线索。
支付痛苦和支付透明度理论认为,支付的形态和数量越显著,与支付透明度和支付痛苦成正比。那么从这一角度来看电子支付:一方面,形态不显著,因为使用非实体货币(电子货币),消费者难体验到金钱流失;另一方面,数量也不显著,因为无需清点货币,电子支付的具体交易金额并不会让消费者记忆深刻。另外,智能手机的多样功能如娱乐、社交等,可能会淡化消费者对其支付功能的感知,弱化花钱的感觉,从而导致超支。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心理账户在编码和分类过程中会考虑“重要性-非重要性”维度。虽然,电子支付的透明性和明显性最弱,但是由于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支付方式,人们在生活中反复地使用和接触,人们“重要”的支付账户有可能由现金账户变为了电子账户。那么,由于电子支付的特点,电子账户作为主账户可能与现金账户作为主账户是不一样的。双通道账户认为,购买的快乐程度和支出的痛苦程度会影响支付意愿。电子支付的付款痛苦相比较低,因而更有可能产生“买值了”的快乐体验,从而更多的进行消费。
但是,由于电子支付的广泛使用,现金支付越来越少,人们的钱包里已经很少有现金。而在发现自己钱包里有钱的时候,更多人是心存疑问“自己什么时候有这么多钱”。由此可见,人们对自己的现金的记忆越来越弱,可能会把现金当成是意外之财,倾向于去花掉。虽然电子账户的透明度,显著性更高,但是目前现金与电子账户的地位与以往现金和信用卡是不相同的,那么电子支付与先前的信用卡支付也可能是不同的。
从影响心理所有权的属性来看,电子账户和现金账户在一定程度上的吸引力、可获得性、开放性、操作性都比较高,有助于形成对它们的所有权。但是,个人对一个物体控制感越高可能会增加它成为自我一部分的体验,形成更高的所有权。
从人们的支付习惯上来说,人们反复地使用电子支付,对其控制感更明显;个体与电子账户的接触频次会显著高于现金账户,在物理位置上也会更加接近(每天随身携带手机,而钱包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包里),对电子账户的亲密感也会更强;个体的电子账户名,头像,密码都是自己设计的,花了时间和想法去创造代表自己的个性账号,并且也设计非常安全的密码,这使得个体对账户的投入感也更强。因此推测,人们对于电子账户的拥有感会更强,并且更愿意投入更多。
随着金钱形式的改变,人们的心理主要或重要支付账户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使用主账户支付维持生活的各类必需品的开支,并且将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也全部放入主账户中。早期人们心中的主要支付账户就是钱包账户(现金)或存折账户(使用存折从银行取钱放入钱包账户),随着 POS 机的发明,开始进入“无现金结算时代”,银行卡账户(如借记卡、信用卡)开始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现在电子账户(如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以其高效、便捷逐渐取代传统的现金支付,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主要支付方式。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